2025年4月1日,房颤中心全国工作推进会议顺利召开。
会议总结了2024年房颤中心的建设成果、对2025年全国工作进行了讨论部署、房颤中心2025年认证及再认证流程更新解读及房颤中心建设单位经验分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敬泉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树岩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以及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李毅刚教授、苏晞教授、李述峰教授、姜建教授、韩学斌教授、吴明教授、徐健教授、殷跃辉教授、赵兴胜教授、郑强荪教授、周胜华教授、杨平珍教授、刘凡教授、高连君教授、董吁钢教授、刘启明教授、王洪涛教授、周纬教授、唐艳红教授、杨眉教授、黄琼教授、宇霏教授、陈建泉教授、崔凯军教授、任珂娴教授、王子盾教授、祖克拉·吐尔洪教授、贺利平教授、凌智瑜教授、杨波教授、靳雅琼教授、李海涛教授、孙源君教授,各省、地市级房颤中心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远程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5年房颤中心全国工作推进会议线上会议现场
初心不渝终致远,砥砺前行赴新程
会议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盛情邀约下,由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先后致辞,其真知灼见令与会同仁倍感振奋,为会议拉开了精彩序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主持
黄从新教授在致辞表示,在“健康中国”目标引领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显著成果。
目前,房颤中心完成七批次认证、两批次再认证,946家单位通过认证(含94家示范基地),158家单位通过再认证,注册单位超2000家,累计病例数据超434万。同时,组建29家省级、99家地市级专家委员会,构建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模式,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普及房颤防治理念。
这一年,房颤中心开展超2000场患者教育活动,举办38场省/地市级工作会,开展400余场技术、药物和基层诊疗培训,提升了房颤疾病知晓率。一直以来,房颤中心秉持“一切为房颤患者”宗旨,打造全国救治体系,共建规范化管理路径。
展望2025年,只要我们满怀责任感与使命感投身建设,以热忱和勤勉服务患者,定能为房颤患者创造更好明天,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致辞
葛均波院士致辞,向为房颤中心建设项目发展出力的同道致谢。全国房颤中心网络搭建完成,实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推进”的跨越。湖北省“323攻坚行动”、上海市房颤分级诊疗模式、浙江省三级管理体系成效显著。但我国超2000万房颤患者,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基层诊疗能力弱、患者长期管理缺失、抗凝治疗依从性不足、早期筛查率低等问题。
展望未来,在黄从新教授引领下,房颤中心建设将开拓新格局:
1.技术创新:加快人工智能在房颤早诊应用,推广PFA等新技术,构建全周期智能管理体系,以上海发布的《房颤规范防治白皮书》为范例。
2.基层强化:建立三级转诊网络,如湖北建设心律失常单元,完善一体化管理,助力健康湖北建设。
3.学科融合:推动房颤与高血压、心衰、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开展“一站式”评估 。
让我们以此次推进会为新起点,携手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致辞
华伟教授致辞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发病率逐年攀升。房颤作为心血管疾病关键的致残致死因素,既给患者健康带来沉重负担,也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为应对这一难题,我国创新性构建房颤中心,推行全程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综合防治。在黄教授领导和全国同仁支持下,房颤中心建设成果显著,抗凝治疗水平大幅提升,挽救众多患者生命,降低了房颤患者并发脑卒中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当前,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是国家医疗工作重点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房颤中心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基层医疗发展。相信在黄从新教授引领下,全国房颤中心齐心协力,能夯实基层医疗基础,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多健康福祉,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致辞
硕果盈枝启新程 擘画蓝图谱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敬泉教授的主持下,会议顺利进入讲题分享环节。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敬泉教授主持
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黄从新教授以《房颤中心2025年全国工作部署》为题作了重要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房颤中心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报告指出,自房颤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实施五年来,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立体化防治网络:湖北、河南等7个省份率先实现地市级房颤中心100%覆盖,形成"省级中心-地市级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协同体系,网络成员单位突破2000家,标志着我国房颤防治能力建设迈入新阶段。
2025年,房颤中心建设围绕"三重一大"战略布局,重点推进四大工程:1)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2)建设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3)完善早期筛查和长期随访机制;4)实施基层能力提升计划。展望2025年,将以"十周年"为重要契机,深化战略布局,重点开展:1)诊疗质量同质化提升行动;2)区域协同发展计划;3)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工程;4)中国房颤防治模式总结提炼工作,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房颤管理贡献东方智慧。
2025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围绕《房颤中心2025年认证及再认证流程更新解读》进行了分享。从认证流程更新,认证流程问题及再认证流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第八批次房颤中心认证流程较往年相比增设了专家网审环节。
此外,范洁教授从组织工作、现场汇报、现场核查材料准备及病例准备这4个方面对提再认证流程进行详细的解读。着重指出现场核查材料准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数据是核心”:要求全程覆盖门诊、住院、手术及随访患者,确保诊疗可追溯。
“建设需持续”:再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质量提升的新起点,呼吁各单位长期投入房颤中心建设。
2025
黄鹤教授:湖北省心律失常防治单元建设经验分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分享了《湖北省心律失常防治单元建设经验》。凭借丰富实践与专业视角,他指出基层防治单元是心律失常防治体系的根基。
为推动基层防治工作高效开展,湖北省卫健委发布针对性文件,助力基层医疗单位建设心律失常防治单元。基层医疗机构应将重心放在筛查、转诊和长期管理上:筛查可尽早发现潜在患者;顺畅转诊为危重症患者开辟救治绿色通道;长期管理则保障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搭建实用的远程诊疗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信息互通,让基层医生在面对疑难病例时能迅速获取专家指导,避免延误病情。
黄鹤教授还强调组建防治中心的重要性,其能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基层防治工作。加强基层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也必不可少,这是落实基层防治工作的关键。远程心电诊断网络和远程医疗支持同样关键,前者能及时传输心电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后者打破地域限制,让基层患者享受上级专家诊疗服务,提升基层防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025
李树岩教授:房颤中心基层建设单位经验分享
李树岩教授对房颤中心基层建设进行了分享:
1.为提高房颤早期发现率,吉大一院深入基层社区义诊强筛查,携带便捷心电图设备为居民免费检查,对疑似患者进一步诊断。
2.与周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转诊关系,制定规范流程,基层遇到病情不稳或需进一步治疗的房颤患者,可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吉大一院,医院提供优先诊疗服务,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指导转回基层康复。
3.重视患者自我管理,成立教育小组,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通俗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房颤相关知识,发放含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的健康手册。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患者重管理数据库,定期随访出院患者,了解康复和用药情况,及时答疑并调整方案。
4.吉大一院自主研发房颤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全程数字化管理,实时记录诊疗数据并分析统计,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该系统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转诊信息无缝传输,提升双向转诊效率和准确性。
尽管取得成绩,但吉大一院在房颤中心基层信息化建设中仍面临挑战。未来,吉林省将继续努力,探索创新,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健康希望。
韩学斌教授、李树岩教授与钟敬泉教授,会同线上众多与会专家,围绕2025年房颤中心建设工作部署以及各省市房颤中心工作重点,展开了一场热烈且富有成效的研讨。
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分享所在房颤中心的建设经验与独到见解。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仅拓宽了彼此的视野,更为房颤中心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从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到完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互通;从加强多学科协作的深度与广度,到探索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出的建议涵盖了房颤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场讨论,为推动房颤中心建设迈向新高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房颤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会议的尾声,黄教授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发言,着重强调了2025年房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工作的决心,以及构建高品质防病治病平台的坚定承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致力于高质量实施“三重一大”工作部署,将房颤中心建设视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核心任务。
回首2024年,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房颤中心建设事业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这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是大家的心血铸就了这一辉煌成就。如今,2025年奋斗的号角已然激昂奏响,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在此,我们满怀期待地呼吁各级医师携手并肩,怀揣梦想奋勇前行,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健康事业。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共筑“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梦想。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与责任,定当不负重托,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为健康事业倾尽心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