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1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高血压研究与转化学术大会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专题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高血压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高血压规范化诊疗、质控体系建设、新指南解读及创新管理手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系统梳理了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为推动我国高血压达标中心的高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以 “强化达标中心建设,提升高血压管理效能” 为宗旨,通过学术报告、经验分享和认证建设单位授牌等环节,为推动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霍勇教授精彩致辞:
锚定高血压防治战略方向
时间:13:30-13:40
讲者:霍勇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霍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防治工作已成为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 3 亿,但达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亟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心建设来提升整体诊疗质量。霍勇教授强调,高血压达标中心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医疗服务模式的升级,需整合多学科资源,推动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他呼吁与会专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凝聚高血压防治战略方向、分享经验,共同破解高血压防治中的难点问题,为高血压防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Session 1
主持人:
韩清华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牟建军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 萍 教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源源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年度报告与规划:
勾勒高血压管理发展蓝图
时间:13:40-14:10
讲者:孙宁玲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教授带来《高血压达标中心年度报告及 2025 年规划》 演讲。她指出,我国高血压防控形势严峻,患者规模庞大,中青年及农村地区患病率上升趋势突出。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全国累计注册医院超 5700 家,形成覆盖广泛的医联体网络,患者管理数据填报超百万例,整体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认证标准。数据库分析显示,中年人群为高血压主要群体,多数患者病情处于高危层级,且超半数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等并发症。治疗层面,钙通道阻滞剂(CCB)单药应用最广,联合治疗以 ACEI/ARB 与 CCB 组合为主,固定复方制剂(SPC)使用率逐步提升。但随访管理仍存短板,高频次随访比例较低。孙宁玲教授强调,尽管高血压管理率有所提升,但还应继续提高随诊率及SPC的使用率,以推动血压控制率持续优化。同时,2025 年规划明确,将持续完善认证体系,推动智享版建设与 “降压小达” 随访工具应用,强化院内外血压智慧化管理,并聚焦血脂、血糖等代谢综合管理,通过培训、科研及科普活动提升整体防控效能。
质控标准与平台:
筑牢规范化诊疗基石
时间:14:10-14:30
讲者:陈源源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源源教授在《高血压达标中心常态化质控重要性及平台介绍》中指出,质控是保证诊疗质量的“生命线”。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30》等政策要求,高血压达标中心持续推进体系化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医联体网络,全力做好高血压防控 “最后一公里”。中心构建全国、省级、地市、医院四级质控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填报、随访管理、质控评估全流程可视化。质控指标涵盖结构、过程、结果三大维度,重点考核病例管理、检测率、达标率等核心要素,并建立 “黄牌警告 - 摘牌” 淘汰机制与年度表彰制度,激励医联体提升诊疗质量。常态化质控通过规范诊疗流程、强化数据管理,推动高血压管理 “同质化”,为降低心血管并发症、落实慢病防控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新指南与靶器官保护:
解读诊疗核心要义
时间:14:30-14:50
讲者:周忠江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周忠江教授结合202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高血压管理已从 “单纯降压” 转向 “降压 + 靶器官保护” 双目标模式。周教授明确指出靶器官保护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核心环节。高血压可对心脏、肾脏、血管及大脑等器官造成结构性与功能性损害,而早期识别与干预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多项国际研究证实,血压控制的有效性与靶器官保护程度直接关联,科学降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该指南为临床提供了以靶器官保护为导向的规范化诊疗路径,推动高血压管理从单纯降压向全器官功能维护升级,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可穿戴设备:
赋能精准血压管理新范式
时间:14:50-15:10
讲者:韩清华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韩清华教授在《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实时健康数据如何实现精准血压管理》中指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群庞大,传统血压监测存在时间盲区、依从性低等局限。可穿戴设备通过震荡示波、光电容积描记等技术,实现血压实时连续监测,突破传统 “单点测量” 模式,其便捷性和数据丰富性获《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版)》首次纳入推荐。目前,通过医疗认证的设备已能辅助筛查隐匿性高血压、评估药效,甚至在心脏术后监测中展现临床价值。韩教授指出,尽管可穿戴设备在精度、数据解读和监管方面仍存挑战,但随着柔性电子皮肤、脑机接口等技术突破,结合 AI 驱动的个性化模型,未来将构建 “监测 - 分析 - 干预” 闭环体系,推动全民血压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AI 与高血压: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时间:15:10-15:30
讲者:马志毅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马志毅教授以《AI 与高血压:从 <黄帝内经> 到人工智能》为题,展开了一场跨学科的学术探讨。她介绍,从《黄帝内经》的“咸者脉弦”,到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人类对高血压的认知已跨越数千年。如今,人工智能技术为高血压防治开辟新路径:无袖带血压监测设备突破传统测量局限,AI模型可预测发病风险、评估药物反应,甚至在患者教育中展现出超越人类医生的同理心。中国正加速推进AI医疗落地,“观心”大模型等创新成果推动诊疗智能化,标志着AI与高血压管理的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未来,AI将在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Session 2
主持人:
姜一农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 娟教授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卜培莉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共识解读:
聚焦心血管与肾病共病管理
时间:15:30-15:50
讲者:曲环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曲环教授解读《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4 版)》时指出,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CKD)常合并存在,相互加剧疾病进展,显著增加死亡风险。CKD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诊断率低,是心肾残余风险的重要因素。曲教授强调,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筛查 CKD,通过 eGFR 和 UACR 实现早期识别。管理策略涵盖生活方式干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推荐ACEI/ARB、SGLT2i等药物延缓疾病进展,首次明确非甾体类选择性MRA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曲教授表明该共识填补了心肾共病系统性管理的空白,通过规范化筛查与干预,助力降低心肾事件风险,推动 “心肾同治” 临床实践升级。
中医药应用:
新指南视角下的防治创新
时间:15:50-16:10
讲者:何兆初教授(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何兆初教授在《从新指南看中医药在高血压的防治中的应用和展望》讲题中,系统梳理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循证证据。他指出,2024 版指南首次纳入中医药相关研究,肯定了天麻钩藤饮、松龄血脉康等对轻中度高血压的辅助治疗作用。此外,针灸、太极拳等非药物疗法亦被证实能辅助降压,体现中医 “整体调节” 优势。何教授指出该指南凸显中国特色,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控路径,为高血压管理提供多元化策略,中医药干预高血压还有更多的未知和挑战。
优秀中心经验:
基层实践的标准化路径
时间:16:10-16:30
讲者:徐凡(南昌县人民医院)
徐凡教授分享《上下联动,全程管理》时介绍,南昌县人民医院作为三级综合医院,依托县域医共体框架,构建 “上下联动、全程管理” 的高血压防控体系。中心开设专病门诊与病房,开展肾素、醛固酮等特色检查及肾上腺静脉取血等技术,联合南昌大学二附院专家实现双向转诊电子化,通过 AI 随访、公众教育强化长效管理。目前高血压患者收治量显著提升,平均住院日有效缩短,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筛查能力增强,获患者广泛认可。未来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下乡义诊、基层医师培训,进一步推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
建设体会:
从实践中提炼优化路径
时间:16:30-16:50
讲者:尹新华(深圳大学总医院)
尹新华教授分享了深圳大学总医院从筹备到认证的全过程经验。尹教授强调,达标中心建设绝非 “硬件堆砌”,而是需重点突破三个难点:一是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由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组成核心团队,定期开展联合病例讨论,构建 “筛查 - 诊断 - 治疗 - 随访” 全流程管理体系;二是注重医联体建设,与 3 家社康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通过线上随访平台、健康科普活动提升患者管理效率;三是建设过程中需避免 “重认证、轻质控”,应将持续质量改进作为核心目标。深圳大学总医院通过标准化质控与持续改进机制,推动高血压管理规范化,为区域慢病防控提供可复制经验。
高血压达标中心授牌:
加速推动全域防治管理覆盖
主持人:卜培莉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授牌嘉宾:韩清华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郭子宏教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陈晓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一农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卜培莉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志毅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马娟教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尹新华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排名不分先后)
高血压达标中心授牌仪式将会议推向高潮,授牌嘉宾一同为”202402批次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单位(共10轮)“、“202501批次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智享版建设单位”进行授牌与表彰,标志着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是对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建设单位辛勤付出的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建设单位投入高血压达标中心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卜培莉教授在授牌时也强调,认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各医联体单位需以患者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核心指标为导向,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区域高血压防治网络。
202402批次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认证单位授牌仪式现场照片↓
左滑看多图
左滑看多图
202501批次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智享版建设单位授牌仪式现场照片↓
左滑看多图
总结:
凝聚共识开启高血压防治新征程
本次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专题的成功召开,全面呈现了我国高血压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践成果,构建了 “理论 - 实践 - 成果” 的完整闭环。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提升我国高血压达标率,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健康中国 2030 ”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