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密码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快速登录
首页 >
创新引领,脉冲先行——“脉冲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新技术培训班”上海站圆满举行
2025-08-05

近年来,脉冲场消融(PFA)技术的崛起,为房颤导管消融能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推动房颤中心参建单位对于PFA技术可及性,“脉冲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新技术培训班——上海站”于2025年8月1日举行。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学术分享、模拟操作、手术演示共同探索PFA技术的临床应用策略。


开场致辞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心血管病及电生理领域专家学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道参会学习。会议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



葛均波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开场致辞时表示,PFA是房颤消融领域的新技术,作为一种“非热”能量消融方式,在安全性与有效性上得到了临床研究的证实,国内也由众多专家共同编撰了PFA专家共识,期待以此次培训班为契机,推动PFA在国内规范开展。



黄从新教授致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在致辞时深刻剖析了当前房颤治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PFA相较而言操作简易、手术曲线较短,但鉴于技术仍处于临床实践早期,既需要广大临床医师的学习热情,又需要科学规范成体系地推进临床实践。



紧接着,会议议程聚焦于如何将前沿技术扎根临床,其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脉领航·脉冲先锋学院”项目应运而生。梁春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脉领航·脉冲先锋学院”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旨在为房颤中心参建单位以及基层医疗单位搭建一个系统化的PFA技术培训与交流平台,以指南、共识、循证为基础,通过授课、手术演示等多元化的方式,推动技术的标准化和同质化发展。



学术盛宴:多维视角深度解析PFA技术


本次培训班的学术内容设共设六大章节,从宏观共识到具体技术,再到临床策略与实战演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Session 1:共识为基,以理同行



此环节由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建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共同主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首先回顾了房颤消融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没有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导管消融技术同样仍在进展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界对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的深入认识,多项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国内大批专家投身这一行业,在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对最新的《脉冲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临床使用和操作流程专家共识》进行了权威解读,他指出,该共识为PFA围术期管理、并发症预防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全面指导。共识强调术前检查的重要性,术中要熟练掌握PFA技术并严格遵循操作流程,术后随访则强调定期、规范检查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则分享了国内外PFA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MANIFEST-17K研究等大型研究证实,在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中,脉冲场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其他消融方式(射频、冷冻)。国内外脉冲场器械发展快速,目前已获得NMPA上市批准的品牌已有13家。


Session 2&3:技术争鸣,不同PFA导管应用与操作


这两个环节分别聚焦于花瓣环形两种不同设计的PFA导管技术,深入探讨了其操作技巧、临床应用与安全性。Session 2 由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共同主持,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志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许向东教授进行讨论。Session 3 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志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秦牧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超群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共同主持,由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底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杭燕雯教授、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姚伟丰教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左中印教授进行讨论。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钢教授和分享了花瓣导管在一站式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储慧民教授团队发表的国内首个房颤一站式手术策略优化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OMBINATION研究显示,先封堵策略在主要复合终点、远期消融成功率方面均优于先消融策略。吴钢教授在分享了花瓣型导管治疗房颤的临床数据与导管操作后,通过1例病例展示了该系统的效果,他表示为了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溶血的风险,建议减少消融次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宋子良教授则通过全流程解析和实践演示,从术前麻醉、房间隔穿刺、建模、参数设置、消融及消融后验证、术后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展示了环形导管脉冲消融的具体步骤与操作。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谭红伟教授的分享则将目光投向了起搏器植入患者这一人群,体外研究、临床研究证实PFA治疗植入CIED的房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消融前后应对患者起搏器进行程控,关闭ICD抗心动过速功能。在每个Session后的思维碰撞环节,专家们就消融靶点、三维标测的必要性、空白期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Session 4&5:从融会到靶向,探索无限可能


随后两个环节,各位专家从更广阔的维度探讨了PFA技术的临床策略与未来。Session 4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俊峰教授共同主持,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志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杭燕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凌天佑教授进行讨论。Session 5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韩素霞教授进行主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崔海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吴绍辉教授进行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克芳教授从麻醉角度进行阐述,麻醉能够有效控制疼痛和肌颤、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体动和咳嗽,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以及手术精准性和成功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健教授分别从临床数据和产品研发历史的角度,全面展示了PFA技术的循证依据与发展脉络。得益于PFA组织选择性及非热消融的特性,不管是大型的PFA调查研究还是与冷冻、射频的对比研究中,PFA都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特征,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未来在三尖瓣峡部消融、非典型房扑消融、室上速消融、室性消融中有极大应用空间。


上海市胸科医院秦牧教授探讨了PFA在复杂房颤中的应用要点,如持续性房颤的后壁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三尖瓣峡部消融。ADVANTAGE AF阶段临床研究评估了FARAPULSE PFA系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应用PVI+后壁消融策略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显示出良好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着重介绍了Rhyth Pulse PFA系统的操作要点和相关数据,该系统兼具实时阻抗评分,可判断导管贴靠情况,上市前临床试验数据优异,可在单纯二维下完成消融,也可搭配三维系统,在电场系统中可完成建模标测消融。



实战演练:手术直播连接理论与临床




下午的Session 6将通过手术转播的形式,直观展示了PFA技术的实战应用。第一台手术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钢教授团队演示了持续性房颤的PFA合并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术中采用先消融后封堵的策略,操作流畅,贴靠稳定,消融高效,充分展示了PFA的技术特点。




第二台手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聂振宁教授团队演示,他们带来了一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房扑动的高难度病例,患者为75岁男性,2022年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该病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运用PFA技术完成精准、安全的肺静脉隔离。


现场的多位讨论嘉宾与术者进行了实时互动,就手术难点、决策思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让与会者仿佛身临其境,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会议总结

开启房颤治疗新篇章

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节奏紧凑,从理论共识到技术细节,再到临床实战,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脉冲场消融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不仅为广大心血管同道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更有力地推动了PFA新技术的规范化普及和临床应用。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以脉冲场消融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融能源将更好的赋能临床实践,惠及患者。



Copyright 2024-2026 AI I right reserved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苏ICP备16008393号-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