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密码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快速登录
首页 >
长风万里骋壮怀 |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培训参访会圆满召开!
2025-09-15


为了提高泛血管疾病的管理质量,亟待打造一个以患者为核心,融合多学科协作,涵盖全面筛查评估以及长期随访的泛血管疾病管理平台,并且需要充分汲取国内顶尖医院在该领域的成功经验。2025年9月12日,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培训参访会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顺利开展。通过实地观摩以及课程讲解和讨论,参会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优秀中心的建设思路和运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明确自身建设的方向。此次参访不仅为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推动全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会嘉宾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叶红华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姜庆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刘峰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郭丽华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孙小强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景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董鹏教授、嘉兴市第一医院翟昌林教授、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刘四化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郑大为教授、绍兴市人民医院常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龚辉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刘乃青教授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姜庆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推进泛血管中心建设、加强多学科协作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应通过规范化诊疗和系统化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姜教授对与会专家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促进各方深入交流经验、探讨前沿进展,共同提升诊疗管理能力。最后,他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建设方案培训


图片

 杨靖:泛血管中心建设的背景、进展与方案


杨靖教授围绕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Pan-Vascular Management Center,PVMC)的建设背景、进展与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我国泛血管疾病负担重、患病人群庞大,且存在多学科诊疗碎片化、管理不连续等问题。PVMC以“以患者为中心、全周期管理、多学科协作”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筛查、评估、转诊、协作和随访的一站式平台,推动从以器官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血管系统为中心的整体防治模式转变。目前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全国共有268家建设单位,23家通过验收,病例数据积累超过20万例,并逐步完善标准共识、信息化平台和培训体系。未来将继续以科研与临床融合为驱动,通过“1+N”学科协作和区域联盟建设,实现泛血管疾病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全民血管健康守护。




刘峰教授介绍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注册流程、数据填报规范及验收要点。核心在于,医院需以主体完成官网注册获取总账号,并创建子账号组建由数据管理员、专科数据员及审核员构成的填报团队。会议强调,高质量的数据是中心规范化运行、多学科协作(MDT)、诊疗质量持续改进及科研转化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中心的验收结果。因此,必须确保数据的前瞻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可溯源性,严格对照验收标准中的病例数、建档及时率、完整率、随访率及药物使用率等关键指标,通过建立三级质控机制和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持续优化数据管理,最终实现泛血管疾病的全周期、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目标。


图片

郭丽华:泛血管疾病患者的MDT流程要点解析



郭丽华教授对多学科MDT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当前老龄化社会和疾病谱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单科诊疗模式已难以满足泛血管疾病这一系统性疾病的诊治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MDT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会诊启动标准(涵盖门诊和住院患者)、规范化的会诊流程、专业的职责分工以及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了"患者不动专家动"的创新服务模式。在具体实施层面,通过组建了涵盖11个专科的专家库,开发了专门的会诊管理模块,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MDT在复杂泛血管病变患者诊疗中的显著优势。实践表明,MDT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患者转诊等待时间,更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协同决策,为患者制定了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尽管目前仍面临政策支持不足、医疗资源紧张、医生积极性不高等现实挑战,但随着MDT收费标准的即将出台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这一模式必将为更多泛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和健康获益。


图片

张邢炜: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验收标准解读



张邢炜教授介绍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验收标准V2.0的完整框架与实施细则。标准以"以病人为中心、全周期管理、规范化诊疗、多学科协作、医疗科研融合"为核心理念,经过20余位专家4次线上会议、10余轮修改完善而成。验收标准包含四大关键部分:第一部分"组织机构与多科协作"要求医院正式成立泛血管中心并配备专用场地、设备和信息化系统;第二部分"筛查评估与治疗随访"重点考核患者来源、危险分层、MDT会诊、随访管理等临床流程;第三部分"培训教育与医患参与"强调对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和患者的多层次培训;第四部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填报、药物使用等20项量化指标确保诊疗质量。标准特别要求申请验收前需完成3个月实际运行、450例病例填报,并详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评分细则,包括每月建档病例数(≥150例)、建档及时率(≥80%)、必填字段完整率(≥80%)等关键数据要求。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泛血管疾病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最终实现提升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目标。


图片

  总结


叶红华教授对会议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她回顾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自2023年疫情后启动泛血管管理中心建设的历程,强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方向,通过结合医院自身特色、推进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多学科协作和全面血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叶教授指出虽然各单位建设路径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坚持正确方向,终将取得成功,就像胸痛中心等成熟医学中心的发展历程一样。最后,叶教授希望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通过深入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推动泛血管管理中心建设,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建设经验交流


图片

 董鹏:《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董鹏教授对《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共识针对我国泛血管疾病高负担的现状(冠心病1139万、脑卒中13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患者),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为核心的抗栓治疗指导框架。共识创新性地建立了"缺血-出血双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明确多血管疾病直接视为高缺血风险,并细化单血管疾病的高危特征(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同时引入"Age-Bleeding-Organ failure"出血评估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基于COMPASS、CHARISMA等关键研究证据,共识提出了分层治疗策略:对多血管疾病患者优先推荐双通道抗栓治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2.5mg bid);对单血管疾病患者则以阿司匹林为基石,但特别指出吲哚布芬在OPTION研究中展现的出血风险优势(较阿司匹林降低37%),可作为不耐受患者的优选替代。最后,共识还系统规范了特殊人群管理(如高龄、胃肠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调整(包括不同抗栓药物的停药时机)以及出血事件后的处理流程,并前瞻性地探讨了精准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姜庆军: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泛血管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姜庆军教授分享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泛血管中心建设经验,医院自1993年建院以来,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在2025年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两院区、核定床位2700张、职工近4000人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多年获评A+并位居全国前列。在医院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其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经历了系统性的推进过程:该中心整合了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多个核心科室资源,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重点专科的优势,建立了MDT诊疗机制,并构建了涵盖诊前风险筛查、危险分层、一站式检查、标准化随访以及院内外协同的综合管理平台。中心通过优化MDT流程、推行血管健康体检套餐、建设诊后疾病管理体系等措施,显著提升了泛血管疾病的筛查率和随访质量,同时通过对口帮扶和托管合作模式,积极构建区域协同网络,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目前,该中心在临床实践、质量改进和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也仍面临部分病例数据完整度不足、随访率有待提高等挑战,未来将继续深化管理优化与区域协作,推动泛血管疾病全程管理的进一步提升。


图片

翟昌林:嘉兴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建设经验分享


翟昌林教授分享了嘉兴市第一医院在推进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德国血管内科门诊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医生独立开展超声检查并结合理论分析提供诊疗建议这一特色模式。医院于2024年12月成功通过泛血管中心验收后,重点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创新性地在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浙江省首家基层泛血管疾病筛查门诊(斑块门诊)。通过"师徒帮带"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定期举办"跨越山海 医路同行"线上业务学习会,系统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泛血管疾病的诊治能力。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探索,已成功培养出四名能够独立开展斑块筛查的基层医生,初步建立起"基层看斑块,高危转诊"的科学分级诊疗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德国先进经验的本土化应用,更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泛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为降低区域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医联体合作范围,深化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优化转诊流程,持续完善这一具有示范意义的泛血管疾病分级防治网络。


图片

刘四化:信息化建设助力泛血管中心高质量运行


刘四化主任系统性地阐述了泛血管中心建设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即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医疗科研融合,构建一个覆盖疾病全周期、从预防筛查、综合评估、规范治疗到康复随访的一站式管理平台,旨在打破传统单科诊疗壁垒,最终实现降低泛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宏伟目标。刘主任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心在患者精准定位、跨学科诊疗协同、院外随访管理及数据汇聚应用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痛点。并且重点论证了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必要性与巨大价值,强调其作为“神经系统”和“效率引擎”的关键作用。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提供了从智能风险筛查与患者引流、自动化病史采集与病历填充、AI辅助诊疗决策与MDT协同、到个性化随访计划与多途径触达、以及患者小程序端全流程自我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强大的科研数据平台支持,最终能显著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全方位赋能泛血管中心的高质量与智慧化运行,是推动泛血管疾病整体防治能力升级的核心动力。


总结


最后,姜庆军教授对本次培训参访会进行总结:会议内容涵盖场地规划、人员配置、筛查流程、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开展、制度建设、系统注册、基层医疗网络构建以及抗栓治疗等关键环节。推动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不仅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更存在紧迫性,因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拐点尚未到来,亟需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心建设改善诊疗现状。姜教授强调应严格遵循验收标准,逐步落实各项建设要求,真正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覆盖全周期的疾病管理平台,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此次培训为各建设单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和学习机会,他对未来推进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充满信心。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本次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培训参访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提供了实践蓝本,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过理论培训与实地参访相结合的方式,参访会有效搭建了经验分享与能力提升的专业平台,为加快实现泛血管疾病管理的标准化、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opyright 2024-2026 AI I right reserved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苏ICP备16008393号-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