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密码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快速登录
首页 >
凝心聚力,筑梦远航丨9月27日泛血管院长论坛 · 广州站圆满落幕!
2025-09-27


           

图片

2025年9月27日,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承办的"2025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院长论坛 · 广州站"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夏挺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主任,以及各省级医院领导等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参会嘉宾

致辞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夏挺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


主持专家:高州市人民医院朱秀龙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王磊教授、广东佛山市老年医院吴毅教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肖俊会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陈全福教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肖纯教授、汕头市中心医院林浩教授


讲课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济南市中心医院苏国海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游琼教、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易绍东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医院冯凤琼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张金霞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区文超教授


图片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夏挺副院长作院领导致辞,对到场的所有专家以及听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本次泛血管院长论坛顺利召开!

大会主席向定成主任指出泛血管疾病防控形势严峻,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全域管理、全程关切的综合防治体系。广东省目前注册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医院数量为46家,但开展建设数据填报的只有5家。本次论坛汇聚管理智慧与前沿洞察,旨在共商协作新模式,共筑健康新防线!


主持专家


中心建设培训


图片

 杨靖教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背景、进展和方案


杨靖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全国性进展及具体实施方案,以详实数据(如高血压患者2.45亿、糖尿病患者1.3亿等)揭示了我国泛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的严峻现状。研究指出超过90%的社区居民存在动脉粥样斑块,这凸显了传统单病种、碎片化诊疗模式的局限性。建设泛血管中心的核心驱动力,正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对血管性疾病进行系统性、全周期的综合管理。杨教授指出泛血管中心建设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有268家建设单位,23家通过验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网络。同时,专家体系、共识制定(如抗栓、代谢专家共识)、信息化平台(已收录超23万例患者数据)和多级培训体系均已搭建完成,标志着泛血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正在加速。方案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其创新性体现在“1+N”多学科协作模式,即以泛血管中心为枢纽,整合心、脑、外周血管等相关专科资源。通过覆盖筛查、评估、治疗、康复、随访的全周期管理,并将临床与科研融合,最终目标是降低泛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管健康管理新模式转型的清晰蓝图。


图片

向定成教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模式下各亚专科协作机制及发展趋势(1+X区域PVMC网络建设的探索)


向定成教授聚焦于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实际运行中的核心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南部战区总医院模式”,其核心在于“区域协同”与“内部整合”。向教授针对医护兼职效果不佳、专职岗位难以维持的痛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别建设,统一管理,全员参与” 的思路。关键在于建立共享的数据管理员队伍,并对一线医护进行多专病培训,使其在常规诊疗中能自然完成患者筛查与入组。这种“一岗多责”的模式有效减轻了负担,保障了PVMC的常态化、可持续运行。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信息化改造将PVMC理念落地。在医生工作站增加“标签功能”、在检查报告单中嵌入就诊建议、通过健康体检科和微信日报进行提醒等“小切口”创新,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患者筛查与分流网络,确保高危和已患病人群能被精准识别并引导至PVMC门诊。最后向教授指出南部战区总医院将成熟的胸痛中心协同网络经验复制到PVMC建设,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培训(“胸痛、PVMC一起培训”),并推动基层医院自身建设PVMC,而不仅仅是扮演转诊角色。此举旨在打造分级管理模式,扩大筛查面,提升基层防治能力,为未来“基层版PVMC标准”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

苏国海教授:院长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


苏国海教授首先系统讲述了泛血管中心的建设背景以及必要性,对济南市中心医院的学科发展与背景做了总体讲述,全方位展示了医院在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上的顶层设计、具体实践与创新延伸。其核心特点是战略清晰、资源投入实、技术赋能强,体现了医院管理者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的决心与智慧。苏教授将PVMC建设提升至医院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顶天、立地、融合”的框架。“顶天”指向国家级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立地”强调通过PVMC纽带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融合”则是打破院内学科壁垒。这一思路确保了PVMC建设能扎根现实,服务百姓。并详细展示了从组织架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承诺书(场地、资金、人员保障)到实体中心建设(独立的筛查区、影像区) 的全过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的运营举措,如根据随访依从性建立的“进阶式梯度免费筛查”机制,有效激励患者参与全周期管理。最后苏教授强调技术驱动创新,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网络这一理念,强有力的行政支持、扎实的资源投入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三者结合,是PVMC成功落地并发挥效能的关键。


图片

游琼教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数据填报流程



游琼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数据填报的价值、标准、流程与质控,是一份极具操作指导意义的“实战手册”,强调数据填报并非简单的行政任务,而是中心规范化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和最终通过验收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诊疗路径优化、多学科协作效果和科研数据积累,将数据质量提升到中心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并逐条拆解了泛血管中心验收标准中的数据条目,如月度病例数(≥150例)、建档及时性(15天内≥80%)、字段完整率(≥80%)及药物使用率(≥80%) 等,并明确了每个指标的统计维度和计算方法,为各中心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目标和自评工具。最后游教授提出了建立三级质控机制和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的管理方法。这强调了数据工作并非一次性填报,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监控、反馈、改进的动态过程,是保障数据真实性、推动中心高质量运营的核心机制。

建设经验分享


图片

 易绍东教授: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多学科整合和运营实践思考


易绍东教授聚焦于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务实解决方案,通过对比胸痛中心的“快”与泛血管中心的“早”和“规范”,清晰界定了PVMC的战略定位。它强调PVMC致力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全周期管理,重心在于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和长期规范随访,这是对以急性救治为主的胸痛中心模式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构建了“防、治、管”一体化的新格局。易教授针对“由谁牵头”、“如何实现一站式管理”等普遍困境,PPT没有提供单一答案,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其提出的“打通会诊平台”作为过渡策略,以及将风湿免疫科等更多学科纳入管理的思路,体现了打破学科壁垒的坚定决心与灵活手段。核心在于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理念,而非拘泥于固定的物理空间形式。易教授提到医院为基层网络医院提供了极其具体、可执行的工作清单,从注册加入、筛查对象界定、必查项目清单到紧急与非紧急情况的转诊路径,步骤明确。此举将PVMC的顶层设计有效转化为基层的行动指南,确保了区域协同模式不是空谈,而是能真正下沉并运转起来。最后引入了PDCA循环和根因分析(RCA) 等现代质量管理工具,通过具体案例(如MDT响应延迟)演示如何实现精细化运营和系统性改进。这表明PVMC的成熟运营不仅依靠临床技术,更需依托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保障其长期生命力和服务质量。


图片

 姜小飞教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姜小飞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流行形式严峻,人数猛增。循证证据表明:糖尿病前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国每年约有50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可归因于糖尿病,从机制角度来看,高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促进 ASCVD发生、发展和恶化。《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指出,将T2DM及糖尿病前期与ASCVD进行共病管理,在确诊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有效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死率与致残率。针对T2DM及其前期患者如何预防与管理 ASCVD 提供了详细的推荐建议,包括生活方式;体重、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因素的管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常见合并症的管理等,以提高共病管理水平,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姜教授总结,新共识为降低共病风险提供标准化方案。


图片

冯凤琼教授:基层单位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冯凤琼教授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基层医疗机构视角,生动展示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社区层面的落地实践。其内容围绕“要做、能做、善做、敢做”的逻辑展开,体系完整。结合触目惊心的本地数据(如辖区管理高血压患者超1.2万人,老年体检血脂异常率高达64%),深刻论证了在基层开展泛血管管理的时代呼唤。同时,明确指出基层是实现“医防融合”、打破公卫与临床“两条平行线”的关键场域,奠定了建设的逻辑基础。冯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善做”。卫生院将PVMC建设上升为“院长工程”,通过“管理-全员-科室”三级培训体系确保思想统一。以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为核心平台,巧妙地将PVMC理念嵌入现有服务流程,整合内科、公卫科、护理部乃至外科、五官科资源,构建了“全院一盘棋”的多科室联动机制,实现了筛查、诊疗、随访的闭环管理。最后展示了初步成果(如管理494名患者,带动相关门诊量增长),证明了模式的初步成效。揭示了基层面临的人才、技术和信息化瓶颈,如缺乏统一数据平台、筛查设备不足、医护人员负担加重等。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以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决心,恰恰体现了基层医疗工作者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图片

张金霞教授:泛血管疾病患者的随访管理


张金霞教授分享了泛血管疾病患者随访管理的体系构建与实践经验。其内容基于该院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积累的深厚随访基础,为泛血管疾病的全周期管理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范本,构建了一个覆盖生理、心理、行为的多维度随访体系。其核心是将随访定位为疾病全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长期、规范的干预,最终改善患者预后。随访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三高”管控和药物调整,更涵盖了病变进展监测、功能受损评估(心功能、认知等)、血管事件追踪以及基于危险分层的动态风险评估。张教授分享了一套成熟的随访组织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了“专职随访护士+数据员+兼职医护”的协同团队分工。由专职人员主导,确保了随访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融入兼职医护,实现了院内外管理的无缝衔接。最后张教授展示了从患者入院健康宣教、出院计划制定,到电话/门诊随访、数据录入与质控的完整闭环流程。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了数据驱动的质控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季度分析来持续改进,直击漏访、依从性低等难题。其ACS患者随访率高达100%并获全国排名,以及产生的多项科研成果,均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图片

黎励文教授:超长效PCSK9单抗开创ASCVD全病程管理新格局



黎励文教授介绍到中国原创PCSK9抑制剂瑞卡西单抗,其III期REMAIN研究证实:单药治疗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52.8%,联合他汀降幅达64%,达标率超94%。该药通过YTE突变技术将半衰期延长至常规单抗3倍,实现每8周一次皮下注射,突破传统PCSK9抑制剂需每2-4周给药的局限。研究显示,瑞卡西单抗可同步降低脂蛋白a[Lp(a)]28%、载脂蛋白B(ApoB)36%,且肝酶异常等不良反应率与安慰剂相当。韩教授总结了三大核心价值:一是突破给药瓶颈:Q8W方案提升长期依从性;二是双通路机制:同步阻断肝源/肝外PCSK9,较siRNA类药物起效更快;三是覆盖全病程:单药治疗一级预防(基线LDL-C 3.4-4.9 mmol/L)、联合他汀应对二级预防,达标率均>90%。最后黎教授总结作为首个支持ASCVD全病程管理的国产长效降脂药,其“强效、长效、安全”特性将助力我国心血管风险分层管理落地。


图片

区文超教授:《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区文超教授对《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共识针对我国泛血管疾病高负担的现状(冠心病1139万、脑卒中13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患者),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为核心的抗栓治疗指导框架。共识创新性地建立了"缺血-出血双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明确多血管疾病直接视为高缺血风险,并细化单血管疾病的高危特征(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同时引入"Age-Bleeding-Organ failure"出血评估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基于COMPASS、CHARISMA等关键研究证据,共识提出了分层治疗策略:对多血管疾病患者优先推荐双通道抗栓治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2.5mg bid);对单血管疾病患者则以阿司匹林为基石,但特别指出吲哚布芬在OPTION研究中展现的出血风险优势(较阿司匹林降低37%),可作为不耐受患者的优选替代。最后,共识还系统规范了特殊人群管理(如高龄、胃肠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调整(包括不同抗栓药物的停药时机)以及出血事件后的处理流程,并前瞻性地探讨了精准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未来发展方向。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泛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通过建立省级专科联盟、推广标准化诊疗流程、推动智慧医疗技术应用,论坛为构建覆盖全国的泛血管疾病防治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多学科协作的MDT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科技创新与基层能力提升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



Copyright 2024-2026 AI I right reserved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苏ICP备16008393号-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