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密码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
快速登录
首页 >
解读指南,共践新策丨房颤中心专家共识巡讲-苏州站顺利举行
2025-09-04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自2001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更新发表了7版。鉴于近年来房颤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涌现,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决定从第8版开始,由原《建议》更新为《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年8月9日,《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重磅发布,新版指南经过对国内外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成果提炼、升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房颤管理指南,对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均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为进一步落实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三重一大”工作部署,2025年房颤中心建设项目-房颤中心专家共识巡讲”聚焦区域单位,以房颤中心专家授课为核心,在各地开展巡讲活动,进行房颤规范化诊疗指南共识等推广。


2025年8月28日,房颤中心专家共识巡讲-苏州站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苏州市立医院张俊教授担任会议主席,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陈璐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明珠教授主讲,并邀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晓波教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徐云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云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静教授参与讨论,聚焦《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权威解读中国专家共识内涵,并分享老年房颤共病患者的综合管理策略,以期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理念及诊疗水平。

01



专家致辞

朱文青教授


徐云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更新要点解读聚焦指南核心变化以及老年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旨在提炼实用内容,助力临床实践的高效推进,期待通过此次交流共同推动房颤诊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房颤管理水平。



02



讲题分享


陈璐教授:《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更新要点及解读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历经多次修订,首次从“建议”升级为“指南”,内容体现了近五年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房颤管理指南。陈教授的分享聚焦房颤定义及分类调整筛查与预防策略优化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管理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节律和心室率控制特殊房颤人群管理重点中国房颤管理模式等核心要点。在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方面,新指南指出房颤患者的OAC治疗首选艾多沙班等DOAC,且应遵循指南推荐的标准剂量,并针对特殊人群提出更为具体的抗凝建议;在节律和心室率控制方面,新指南进一步扩展了导管消融适应证,心室率控制的目标也趋于个体化;在管理模式部分更是创新性地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管理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房颤科学管理的水平。



李晓波教授指出,《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在多个方面实现重要更新:首先,卒中风险评估中不再纳入性别评分项,启用CHA2DS2-VA评分;其次,认可PPG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房颤筛查中的作用;在抗凝药物选择方面,指南更推荐艾多沙班等DOAC,并提出具有高出血风险或低体重的冠脉患者可考虑小剂量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方案等;此外,药物复律的治疗选择不再限于胺碘酮,中成药证据日益丰富,而导管消融对于症状性房颤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适应证已提升为Ⅰ类推荐,体现了早期干预的治疗理念。



徐云教授表示,新版房颤管理指南整合了国内房颤领域多年研究的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新指南采用了修订后的CHA2DS2-VA评分,并强调抗凝治疗应高度个体化,需综合评估出血与血栓栓塞风险。目前临床上在DOAC应用方面多倾向于选择较低剂量,例如艾多沙班30 mg尤其适用于老年、低体重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尽管指南明确推荐口服抗凝药为首选,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来自出血事件尤其是严重出血如脑出血等的医疗压力。整体上,新指南有助于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和决策支持。


徐明珠教授:老年人群心血管共病管理-房颤管理

老年人群共病发生率高,且老年心血管疾病共病现象普遍,房颤是心血管共病管理的重要一环。房颤综合管理策略包括基础疾病治疗、卒中预防及节律与心室率控制,其中卒中预防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老年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不足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的问题,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DOAC作为抗凝优选。ENGAGE AF-TIMI 48研究显示,艾多沙班用于≥75岁及以上高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且其15 mg剂型在中国获批弥补了高龄高出血风险患者的治疗空白,可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提供广泛的个性化抗凝选择。



房颤管理新视角:从抗凝个体化到脉冲消融新技术的综合决策

孙云娟教授强调,在老年房颤患者的共病管理中,抗凝治疗的选择尤为复杂,此类患者常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大多已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综合CHA2DS2-VA评分与HAS-BLED评分权衡风险以制定恰当的药物联用策略。同时,肾功能不全在老年群体中常见,即使肌酐轻度升高,肌酐清除率可能已显著降低,使用艾多沙班等DOAC时需谨慎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出血事件。此外,脉冲场消融技术的应用为高龄、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节律控制选择,其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虚弱、低体重或合并多病的人群,有助于实现更完善的房颤综合管理,给患者带去切实的治疗获益。



朱静教授提出,在重症医学与超声诊疗实践中,房颤管理是常见且极具挑战的课题,尤其是在高龄及共病患者中。老年房颤患者常伴随肾功能不全、多重用药等问题,抗凝治疗需高度个体化,例如,一例高龄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尿,随后换用艾多沙班并逐步调整剂量,长期随访显示其兼具疗效和安全性。在年轻或活动量较大的患者中,导管消融尤其是脉冲消融等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体现了从保守治疗向积极节律控制的转变。此外,极端体重、合并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管理更为复杂,需综合评估并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整体上,房颤管理应注重个体化,建议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决策。



03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张俊教授表示,房颤中心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规范化工作。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展开讨论,强调指南在提供基本共识与规范的同时,也应注重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治疗,并针对老年房颤共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主题分享与探讨。在抗凝治疗方面,应基于年龄、肾功能、体重及合并症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推进足量且规范的抗凝策略。艾多沙班在高龄、高出血风险或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尤其在需要减量给药的情况下可作为抗凝优选。近年来,房颤综合管理策略不断完善,导管消融的地位也在持续提升,未来应进一步结合循证证据与临床实际,推动房颤管理迈向更加精准和规范化的道路。



本次讲座是江苏省房颤中心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房颤中心建设的一次有力的推动。通过本次讲座,不仅增进了房颤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提高了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保障。相信在房颤中心建设项目的引领下,江苏省房颤中心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和希望!




Copyright 2024-2026 AI I right reserved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苏ICP备16008393号-40     

...

×
...